继首款耳机 T1 后,天天动听这家老牌音乐播放器厂商推出了第二款产品 T2。相比起 T1 的四核能量、涡轮增压等各种非典型耳机宣传语而言,这回的 T2 无论是圈铁结构、调音方向以及宣传都更像是一家正儿八经的耳机厂商了。
相比起 T1 那经典的双角熟悉造型,TTPod T2 使用了全新的钻石切割设计。腔体较为小巧,加上钻石切割的设计,在视觉效果以及佩戴上都相对小巧的多。TTPod T2 依然延续了多彩腔体设计,加上半透明材质,以及左右腔体颜色不同,颇为讨好女生的节奏。当然要吐槽的是,TTPod T2 的腔体结合较为一般,有明显的接缝,可能导致佩戴时出现概率性的轻微刮耳感。
TTPod T2 配备了多种耳机套以及不同尺寸,TTPod 宣称红色为针对 DJ 流行风格、蓝色针对 ACG 金属风格,而海绵套则是针对古典爵士风格。在音质评测中,我们发现 TTPod T2 搭配红色套在音质表现上是最为优秀的,所以在三位体验者中均使用红色套进行评测。
在配件方面,TTPod T2 除了配备多种耳机套之外,还有相应的耳挂、束线带以及收纳袋。此外还附送了少量的金属铁,作为个性化标志使用。从相关的配件以及外形设计上来说,其实 TTPod T2 与传统耳机有明显区别,更为注重外形设计以及个性化表现。
TTPod T2 相比起天天动听首款耳机 T1 而言,在外形设计上有着巨大的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是要说到其内部结构上了。TTPod T2 在结构上是当下流行的圈铁结构,使用了一圈二铁的搭配。两个动铁单元分别为娄氏 29689 以及 TA7801,动圈为 10mm 纳米动圈。
其中娄氏 29689 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单元,也就不再累赘,而 TA7801 就有点意思了。据天天动听介绍,TA7801 是专门针对圈铁单元声音衔接问题而专门定制的动铁单元,这样的想法很有意思,而做出来的效果倒是让人惊喜。这体现在关于三频衔接上,三位体验评测均一致表示相当好。
通过半透明的腔体,你能看到占据更多地方的其实是一个很小的电路板,这个就是负责电调分频的分频器了,这枚分频器的背面还塞了一颗大体积电容,这在耳机中是非常少见的。说实话,在看到 TTPod T2 后内部结构后,一圈二铁的三单元以及分频器几乎挤满在腔体内,而后续还将推出的 T2 Pro 使用的一圈三铁要怎么塞啊?
客观测试:
客观测试方面,我们使用了 CRY6151 电声器件测试仪,针对入耳式与平头塞两种不同佩戴,分别使用 IEC318 与 IEC711 仿真耳,以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CRY6151 电声器件测试仪是吉高电声推出的第三代电声测试系统,可以测试频响曲线、灵敏度、阻抗、信噪比、谐振频率等相关参数。根据耳机类型以及实际使用,我们将会分别测试频响曲线与阻抗或者相应的测试项目,并由资深耳机工程师进行讲解与可能的点评。需要注意的是于仪器、测试方式和个体的不同,测试结果可能与厂商公布数据有出入。(通俗点的来说,这可以看成是音质跑分。)
TTPod T2 频响曲线
工程师 Penny 点评:
从 TTPod T2 的频响曲线来看,其各个频段都较为均衡,但在低频的下潜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在 2.5KHz 频段稍有突出,人声的味道表现会较为出色,在女声表现上会比男声更为优秀。在 5KHz 附近的形成的坑可以减少刺激感,以增加耐听度。TTPod T2 的高频量感还可以,比较顺滑,但是高频延展并不是特别的出色。当然,TTPod T2 作为一款多单元圈铁耳机来说,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如果只是单独看频响曲线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听感。从实际试听来看,TTPod T2 的衔接做的还是比较不错的,是一条比较耐听的塞子。
主观听感:
主观体验方面,我们都会将耳机进行相应的煲机工序后在进行细致体验,并邀请不同类型的编辑以及体验者进行不同的搭配体验。由于前端、佩戴、音源、口味、品牌信仰以及听音观的不同,不同体验者之间的可能有所差异,此外体验者的体验仅代表其个人感受,并不代表客观、绝对与公正。
@蓝翔精英李大栓:
TTPod T2 的风格和其调音师对 HIFI 的理解是一样的。声音没有掺假,不会娇柔做作。声场表现上:它呈现给听者的是标准的圆形声场,并不会像有些耳机一样呈现出椭圆甚至线性的奇怪立体声分离感。得益于圈铁的优秀分频技术,TTPod T2 三频分布的很均匀。既有动铁清澈的高频,又有动圈柔美的中低频。
在音乐表现上,TTPod T2 不偏不倚,在古典音乐测试中,弦乐,人声更为优秀,女中音简直就是 T2 的强项,推荐喜欢女中音小编爱好者使用。在流行音乐方面,TTPod T2 的高频瞬态表现感动,镲片和吉他的清亮声音在左上和右上方向,定位清晰,比较符合近几年流行耳塞的调音。
摇滚乐方面用最凶狠的金属核来做的测试。瞬态和气氛方面表现一般,但是低频方面回弹还是不错的,下潜力度不够。我相信这也是调音师更力求给听者还原一个原生的声音,这也就是 HIFI 的本质了吧。细节表现:两颗经典的动铁助了 TTPod T2 一臂之力,声音细节上纤毫毕现,在聆听的同时经常会有动圈类耳机所表现不出来的声音,在耐听度上 T2 绝对是个可圈可点的塞子,由于整体表现均衡,不是那种两头凸的貌似讨巧的调音,所以耐听度非常高,可谓是 T2 的一个大亮点。总的来说:TTPod T2 我认为是个教育市场的塞子,告诉大家什么是标 准 HIFI 的调音,我相信也是更多初级 HIFI 用户入门级别的塞子。
@肥威 vv:
TTPod T2 采用二圈一铁的配置,组成时下比较流行的 " 圈铁 " 结构。从声音风格来看,这是一款 " 铁味 " 更浓的耳机。初听下来,优秀的解析力,规整的声场,较为平衡性的声音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直以来,不少圈铁耳机的三频衔接都是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问题,而 T2 在这方面则做得比较好。T2 采用三单元三分频的设计,从分频电路板可以看出这款耳机在分频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实际听感也可以感觉到它比一般的圈铁耳机在衔接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而分开三频来看,T2 的中频是笔者比较满意的部分,用它来听人声很合适,尤其女声表现更让人满意,它的三频整体能量分布用来听一些流行歌曲是很合适的,这也和它的市场定位十分吻合。低频方面,T2 的低频量感和包围感略显不足,但是低频弹性表现不错,如果对低频量感要求较高,可以考虑另外购买 Comply 套搭配使用。高频方面,T2 采用了和著名的 " 小四 "(ER4 系列)相同的娄氏 29689 动铁单元,虽然高频方面不会像 ER4 系列这样暴力,不过高频该有的细节,解析力都较为出色,如果高频延伸方面能再上一层楼就更好了。此外,T2 的声场形状规整,但是声场并不算大。
以上是 T2 在中号红色硅胶套搭配 X5Max、DX100 的听感表现,而在通过搭配不同类型的手机、随身听等设备作为前端的时候,T2 在推力大的设备上的表现会有着不小的提升,例如在 X5Max 上的表现就要比 iPhone 6 上出色很多,具体表现在声音的结像更清晰,同时低频更有质感。而用 DX100 推的话,T2 的声音不会像部分手机上那么闷,声音整体控制力也上了一个层次。这可以说明 T2 还是对前端的驱动力还是有较高要求的,所以想购买 T2 的用户还是要注意选择搭配推力强劲的前端比较好,有兴趣的朋友甚至可以尝试一下用台机推 T2,可能会有不小的惊喜。
@RC_Wong:
低频:T2 的低频下潜不错,充沛的量感给节奏感比较强的流行乐或者 R&B 带来非常优秀的气氛,并且不会抢走人声以及高频该有的戏份,总之,好。
中频:T2 中频尤其是人声比较直白,对于各种各样的女声或者男声的染色都不多,更多的是播放器本身的味道,人声相对于低频和高频都比较凸出,对于喜欢听人声的人,T2 是值得一听的,个人觉得用来听陈奕迅还不错,不过对于特别追求什么什么毒的人来说,可能不会觉得 T2 的人声有多么好听倒是。
高频:个人觉得 T2 的高频不够亮,这只是因为个人比较喜欢亮一点明快一点的高频,T2 的高频对我来说仅仅是能够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延展性是有的,并且还不错,只不过个人还是希望高频的量能多一些,亮一点,这样不至于在听某些音乐的时候满耳朵隆隆隆的。
解析力:T2 解析力还不错,对于乐器的细节还原比较到位,音乐里面各种乐器和人声可以说是井井有条,并且 T2 的解析力在保持一个不错的水准的前提下不会使得用户接收到的信息量过大而导致听觉疲劳。
声场:T2 的声场不大,人声和乐器听起来都比较靠近听者,定位能力不错,结像一般般。
总结:在佩戴方面,由于我个人耳道原因,TTPod T2 导管显得较粗,长期佩戴就有点不舒服了。其实要不是透明外壳能看见动圈单元的话,我还真的会以为 T2 会是一款动铁耳机,单动圈双动铁单元的设定以及调音使得耳机的动铁味道浓厚,动圈更多只是为了低频下潜的一些补充而已,和自己平时常听的 W4R 相比,T2 的高频更加暗一些,低频的量感稍微大一些,T2 的整体声音也是追求舒适耐听的,素质还算不错,毕竟一 499 的塞子,能有这素质不错了,如果能改善改善下佩戴的舒适性,卖个五六百问题也不大,毕竟素质和整体的听感,值。
总结:
TTPod T2 是一款全方位都讨巧的耳机。多彩且半透明的腔体,加上钻石切割设计,TTPod T2 很是吸引外观党的喜爱。虽然由于腔体结合原因,存在一定概率的刮耳感,但那较为小巧的腔体,在佩戴上对于女性用户显得友好的多。当然更为关键的是,相比起 T1 那似曾相识的腔体设计而言,T2 在整体设计以及思路上无疑有明显且巨大的提升。
TTPod T2 采用了当下流行的圈铁结构,一圈二铁的三单元设计显得颇具魄力和略为作死。当然比较意外的是,T2 在声音调校以及圈铁衔接上做的是相当不错,这在上文中的主观听感中有明确的反馈。回归到最重要的声音表现方面,TTPod T2 相比起 T1 在调音以及声音走向上都显得更为成熟和健康,从声音上的表现,已经值得其 499 元的正常售价。
推荐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