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硬要将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戴手表的,和不戴手表的,那么 Apple Watch 诞生后也就面临着两个问题:如何让戴手表的人换上 Apple Watch ?如何让不戴手表的人戴上 Apple Watch?
在 Apple Watch 开启预订的那一天,我和女友一人订了一块。我刚好是个之前除了短暂尝试 Moto 360(后来嫌麻烦就束之高阁了)外几乎就不戴表的类型,而女友则是个每天早上会为到底戴 Casio、Swatch、Seiko 还是三星 Gear Fit、 Jawbone Up24、Withings Activite Pop 而迟到五分钟的类型。姑且算是各有一点代表性。
如今,近一周时间过去了,我觉得也是时候坐下来,好好说一说 Apple Watch 到了我们手里的体验和感受。
『 一个中规中矩的外观,也许苹果的真正目的是卖表带?』
单从用料的角度来看,Apple Watch 无疑是令人满意的。无论是表体的精细打磨工艺,还是 Digital Crown 表冠恰到好处的阻尼感,给人的感觉都十分不错。而表盘与表带之间的扣式设计极为便捷,不仅可以让用户很轻松地换上自己所喜欢的表带款式,而且也开创了苹果新的配件产业链。
但我得承认,以目前这样的外观,Apple Watch 确实很难吸引到那些已经佩戴惯了传统腕表的用户——它偏向于中性,虽然不算丑,但也肯定算不上漂亮的那种。要说魅力,也许更多的还是来自系统以及功能服务上的体验光环加成。女友就略带幽怨的表示,这几天里,戴着一块 Sport 版的手表就完全放弃了着正装上班……
我所入手的是 42mm 的 Sport 版,作为初代的尝试我觉得这是个不会让人后悔的选择。多彩的橡胶表带是所有表带中最轻且适用性最广的一款,品质和手感也都十分不错,但它并不见得是最舒服的一种——受限于橡胶材质的特性,有时候你会觉得它和手腕贴合得太过紧密而感到闷热,如果是长时间佩戴的话,天气一热便很容易留下汗渍。
其次,扣式表带在佩戴的时候并不是非常便捷,这点上米兰尼斯表带和回环型表带都要更胜一筹 —— 由于整个金属表带是靠磁力锁紧,所以你可以任意调节表扣的松紧度,来适应不同粗细的手腕。米兰尼斯的透气性显然更好,皮质表带的则更舒适一些。
几天用下来,我已经在准备多配一根皮质回环型表带了,毕竟橡胶表带除了运动之外其它时候还是有些像玩具,而皮质回环型表带千元出头的售价使得其性价比出众 —— 表扣可以像米兰尼斯表带那样靠磁性调节,还有透气的竹节型设计,材料选择则是 Venezia 的意大利皮革,就算和最便宜的铝制表体也可以很好地匹配,应对较为正式的场合。相比起近两千元的现代风扣式表带和超过三千元的链式表带来说,皮质回环型表带简直是苹果表带界的良心。
而大部分人高攀不起的 Edition 款,则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存在 —— 18K 金材质、可充电的真皮表盒、独有贵金属的标记。单论外观的话,这或许是目前苹果最能散发出高端气质的产品了,质感超过运动版和普通版不止一个档次。
在通过早前 iFixit 的拆解报告可以发现,Apple Watch 中的 S1 芯片是系统级的封装,直接焊接在内壳中,这不得不让我们质疑早前流传的 "Apple Watch 可通过更换内部组件来进行升级 " 这一说法;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款产品骨子里仍旧是一款迟早会遭到淘汰的电子设备。所以对于第一代产品,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取最为一致性的体验应该是明智的策略。
因此在购买建议上,我认为选购 Sport 版搭配自己心仪的表带即可,功能性和美观度两相全。如果预算充足,那自然上不封顶。
最后说一句,无论是 Sport 版还是普通版,深空黑的质感确实更棒,黑色浑然天成在息屏时更具低调的奢华范儿。这恐怕也是我此次选购的唯一遗憾了。
『 假如还把自己当块表,不妨让看时间更方便 』
既然是一块表,那么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最基本的计时功能。单以手表的基础功能—— " 时间 " 来说,Apple Watch 这几天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其准确性更多地还是应该归功于 iPhone ,只要保持 GPS 定位与网络服务器的正常连接,Apple Watch 便可以在全球任意一个地方自动校正时区时间。
而对于非传统腕表的使用者来说,动动手腕看时间远比从口袋里掏出 iPhone 来得方便且直接,毕竟这几天我看时间变得勤快了不少——这似乎是每个戴表的人都有的下意识的习惯。虽然在黑暗环境下,抬腕即可被点亮的 Apple Watch 胜过大部分不带背光功能的传统手表,但默认保持息屏的设定。无形中也让看时间这一很纯粹的动作成本增加了。
如果你想查看时间,那么你必须要触摸点亮、或是按一下任意按钮、或者是利用传感器监测抬手翻腕等动作来唤醒表盘,这让我每次看时间的动作幅度都很大,甚至有刻意的嫌疑 —— 我无法通过余光扫过的方式来查看时间,只要手不动,它便永远是黑屏状态。
虽说动一动手不会麻烦到哪里去,但多少显得有些累赘 —— 一款手表应该最大程度上保证看时间的便利性,如果 Apple Watch 还认为自己是一款 " 表 " 的话,那么徒增动作无疑是令人沮丧的。
我想起了 Android Wear 的 "Ambient Mode" 低功耗模式,这是一种仅保留黑白两色的显示模式,开启后的好处在于表盘的时间可以常亮,而无需总是通过传感器来唤醒。如今 Android Wear 还将这一模式拓展到应用层面如地图导航,我认为苹果也应该考虑加入类似的模式来完善起码的看时间任务。
此外,和 iPhone 不同,Apple Watch 也无法对 " 自动锁定 " 的时间进行自定义,假如你没有保持操作,Apple Watch 的屏幕便会很快关闭 —— 亮屏的时间几乎只有数秒,哪怕是你正在查阅某封邮件或是等待应用载入时,之后你再点亮手表,又只能重新来一次了。
当然,你也可以修改该项功能 —— 让 Apple Watch 激活后继续保持之前的应用操作,而非显示表盘,这会让 Apple Watch 看起来更像是一款 iOS 设备。但从使用频率和每段操作的时长来看,保持默认设置似乎会是个更好的选择。
比起玩手表 App,你会发现,每天花在看 " 现在几点钟 " 这件事的次数上会多上好几倍。
『 官方的表盘会越来越丰富,但第三方禁止涉足 』
我对 Android Wear 各式的第三方表盘印象非常深刻,风格迥异且可玩性很高,而目前 Apple Watch 内置了约 10 种表盘款式,还将各个元素分割成了不同的模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自己关注的内容,有点儿类似 Android 的 Widget。我和女友都选择了这种自定义模块 —— 像我,便在表盘上设置了时间、电量、日历、世界时间、健身进度和闹钟,并调整成了和表带一致的色彩,只要一扫就能获得需要的信息,比起传统表盘显然更加实用。
至于第三方?从今早的 " 禁止开发只显示时间的 App" 新闻来看,在表盘这件事上,几乎不会有第三方什么事了。这就和如今的 iPhone 的锁定屏幕一样,是一块 " 不可被侵犯的处女地 "。毕竟未越狱的情况下,你依旧看不到第三方锁屏样式不是吗?
反正这也不是什么太令人意外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苹果肯定会在系统更新中加入更多的表盘设计,而不是只有颇具魔性的 Mickey Mouse 。所以,我们只能选择相信苹果设计师的审美咯。
『 也许是最贴心功能:Taptic Engine 和 Force Touch 』
Apple Watch 的操作起初听起来显得很复杂,有触屏有表耳有按钮,或点或扫或按或旋转,刚上手的时候女友就忍不住吐槽简直是 " 轻拢慢捻抹复挑 ",交互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几天下来,熟悉其交互并不难,后续使用起来体验也相当不错,而这更多的还是要得益于 Taptic Engine 和 Force Touch 两项技术的加盟。
Digital Crown 是一个颇为聪明的设计,有点类似于我们鼠标上的滚轮。你可以尽可能地把大部分的页面滚动操作交给右边的这个小滚轮,而且由于具备一定的阻尼感,滚动时的速度也十分自然,滚到页面的顶部时还会有 " 反弹 " 的振动反馈,非常有意思。
当然,这种交互设计只适合在 Apple Watch 这样的超小屏幕上使用,以减少手指在小屏幕上的触控频率,避免遮挡内容,做成表耳非常讨巧且不突兀。
而 Taptic Engine 的震动反馈出乎意料地赞,当你收到一条新通知,手表都会发出 " 笃笃 " 地轻微的震动,就像是在轻轻地戳你的手腕 —— 那种振幅是恰好能让你的皮肤感知得到的程度,所以十分舒服,而不是其他智能手表或手环的时候那种 " 嗡嗡嗡 " 震到令人不适的感觉。
另外,得益于 Force Touch 技术,应用的交互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我们用力长按便可以呼出一层新的菜单,所以每个应用都可以在如此小的一块屏幕上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功能层级。
说起交互,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与朋友的联系。在苹果早前为 Apple Watch 做的三段广告中,《Us》这段通篇都在介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画面之甜蜜也虐杀了一批单身人士。
你可以在 iPhone 的 Apple Watch App 中添加最多 12 个朋友,可以一键呼出电话或是发送简单的 emoji 或是系统自带的文本消息,如果对方也是 iPhone 的话,还可以再选择直接发送音频还是发送识别出来的文本。
当然,假如对方恰好也有一块 Apple Watch,那么玩法就更多了,
这几天我和女友就在热衷于在各种场合给对方的手表发各种涂鸦,画个笑脸或是歪歪扭扭的写几个字,无聊的时候就轻点几下刷刷存在感,而心跳提醒简直就是传情神器,因为 Taptic Engine 为我们带来了十分逼真的模拟心跳振幅,绝赞程度甩出发表情说情话几条街。
当然,这也许开启的是可穿戴设备的一个新的领域,因为它能够为你带来一种真真切切的物理反馈,而非单纯的一段文字或是表情。别小看这个细节,作为最贴合皮肤的电子设备,如果没有将这些振动反馈做好,我们也许很快就会把 Apple Watch 摘掉,逃避那些嗡嗡作响惹人不快的通知声。
至少在现在,我们每次抬起手腕的时候不是皱起眉头,而是看着屏幕嘴角扬起来。
『 简化版应用略显鸡肋,信息查阅和筛选更具意义 』
Apple Watch 在展示阶段,那个随随便便就能引发消费者密集恐惧症发作的主界面很是惹人诟病,拿到手了之后不得不说,那个界面真的谈不上友好。点击 Digital Crown 后一片圆形图标黑压压的出现,然后再用比图标还大一圈的手指去点 App 的图标,本质上和目前的智能手机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只是提供了一个简化版的应用。
尽管,手表上的应用开发才刚刚起步,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这些简化版的应用吗?
我曾经强迫自己去点击 Apple Watch 上的这一个个小圆点,之后往往是漫长的载入时间,女友说她根本不愿意去使用手表上的微信应用,因为那个等待的时间足够她掏出手机看了未读消息还顺便刷个朋友圈;而在 Apple Watch 上看超过一百字的内容也是件有点痛苦的事情,看了没几秒就自动息屏;至于用手表定位导航?我怀疑看路牌还来得快一些 …… 目前想用手表应用代替手机应用,显然不太是个靠谱的方向。
也许你在实在无聊的时候会毫无目的地戳几下手表,但最终你会发现,这些以提示类为主的应用无法带给你一些实质上的东西,连最基本的消费内容都稀少得可怜。
不过在以下这些场景中,Apple Watch 确实可以做到比掏出手机本身实现得更快更好:
? 通过 Siri 语音回复短信息,或是设定闹钟
? 在全家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直接扫表逼格满满
? 将重要的通知信息进行收藏,待打开手机后再阅读详细内容(也许需要 App 支持)
? 接收邮件提醒并快速查阅
? 通过一两个 Emoji 表情或是传达通俗易懂的情感
? 瞟一眼天气和新闻,或是待办事项,匆匆一瞥就足够,无需像原来那样花费好几分钟
? 听歌时,使用手表对手机中的音乐进行切换,比猛戳耳机线控更直观
? 利用 Apple Watch 作为取景器,以此来使用后置镜头获取效果更佳的多人合照
? 接听电话,虽然看上去有些滑稽,但是走在路上时我真的这么做过,而且 Apple Watch 的扬声器表现得还不错,只是对方听你的声音会有点小
如果说通话、短信、拍照这些 " 直达需求 " 的快速交互是在简化我们掏手机的动作,那么像查阅信息、查阅邮件、查阅通知等的特点就在于被动接受的 " 温婉 " —— 比起主动地点开某个 App,被动地去接收来自手机端的信息在 Apple Watch 会显得更具意义。因为只能手表能够完全同步你的手机状态,我们也等同于拥有了一次筛选的机会,翻找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再考虑是否要拿出手机。
其实在使用 Apple Watch 的这几天内,我发现我确实不喜欢在手表上 " 指指点点 ",那些手表上的游戏、社交的 App 对很多人来说就只有三分钟热度,真正能黏住用户的反而是那些工具和提示功能,除了界面和交互一定要简单便捷,如何去更智能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显然是苹果和第三方开发商们需要考虑的议题。
毕竟我们谁都不想自己的手表每天震个不停,还尽是一些垃圾玩意,不是吗?
『 在手表上玩游戏?至少目前还不是个好选择 』
在苹果提供的框架内,受到硬件和 SDK 的双重制约,决定了目前 Apple Watch 上的游戏只能进行一些极简单的可交互。若是重度游戏,如 GL 大厂的《现代战争》或是 EA 的《真实赛车》,目前基本都只是推出一款辅助程序,提供装备更换、奖杯资讯、多人游戏提醒等功能。
当然,也有一些开发商另辟蹊径,甚至为 Apple Watch 开发专属的的游戏 App —— RPG 冒险游戏《RuneBlade》 ,就抛弃掉了传统流程,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一键式的打怪界面,辅以简单的武器升级;而像一些放置类游戏如 《Spy Watch》,我完全可以在乱戳几下后便退出,但游戏仍在伴随时间的流逝而继续,只会在一些关键节点提醒我进行某些操作。
此外,界面极其简单的仿古风格宠物游戏《Hatchi》 在手表上的表现也十分不错,感觉就像是小时候玩的养成类电子宠物。
但除了这些,当 iPhone 多了一个硬件伴侣后,手游是否也可以随之获得一次新进化?
我想起了任天堂的 Wii U 的双屏模式,电视屏幕和手柄上的触摸屏将分担不同职能,也许电视上的是游戏的全貌,而 PAD 手柄屏幕上的则是背包中的某个道具,或是进行其它的一些交互操作 —— 那么,Apple Watch 和 iPhone 是否也可以建立起这样主屏和辅屏的关系呢?
如此种种,让我十分期待未来游戏开发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
『 续航不会让你焦虑,倒不如担心 iPhone 的电量 』
每天为手表充电似乎是一件无法被接受的事情," 谁要对手表一天一充?" 这样的想法成了不少智能手表推出后呼声最高的 " 差评 "。在大多数人已经能够接受手机一天一充的时代,人们对手表的一天一充却还是保持着抵制的心理。然而有趣的是,Apple Watch 的续航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差。
经过了去年 Moto 360 的洗礼后,续航的因素并没有让我过于焦虑 —— 虽然出差的时候我会抱怨不得不多带一个充电底座 —— 但事实上,每晚回家我都会习惯性脱去手腕上的手表,并放置在充电底座上。因为本身并没有 24 小时佩戴手表的习惯,我洗澡不会戴着它,睡觉也不会戴着它,这部分 " 闲置时间 ",不就正好拿来充电吗?
如果只是保持正常的使用而不是当一个玩具一直摆弄,Apple Watch 坚持一天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哪怕头一天晚上忘记了而没有充电直接放在桌上,第二天起来你也不必担心 Apple Watch 会完全黑屏。我曾尝试在某天晚上 7 点用剩至 70% 的电量,然后未充电第二天继续带去上班,同样成功坚持到当天晚上回家。所以,一次充电完全可以 " 使用一整天 ",而平均使用时间约为 18 个小时的说法也基本靠谱。
说到底,Apple Watch 根本没多少机会让你去 " 重度使用 "。
所以,之前担心 Apple Watch 续航的小伙伴们大可不必太过焦虑。不过在使用了近一周的 Apple Watch 后,我虽然不会吐槽它的续航,倒是会开始抱怨 iPhone 了。
我发现,自从我用上 Apple Watch 后,iPhone 6 弹出 " 低于 20% 电量 " 预警通知的时间变得略微的有些频繁,有时候一天内甚至要为 iPhone 6 充两次电,这令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按常理来说,低功耗蓝牙连接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电量消耗。而女友的 iPhone 6 Plus 则会稍好一些。
比起手表本身,iPhone 作为处理核心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耗电速度也是水涨船高。
『 动起来,玩法多样更精彩 』
健康跟踪是可穿戴设备有别于传统手表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强卖点。对此,Apple Watch 也是拿出了一整段名唤《Up》 的广告来王婆卖瓜。主旨就是站起来,动起来,整个人都 "Up Up Up~"。
在 Apple Watch 自带的 App 健身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待完成的圆圈,分别是活动消耗的卡路里、锻炼的时间和站立的次数,当完成预设的目标后就可以画出一个完整的圆圈。在总图下还可以看到消耗的卡路里数目、走的步数和距离,各项指标一目了然。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 站起来 " 的提醒,对于办公室久坐一族十分实用。另外在 " 健身 " 这个 App 中,我们可以选择多达十种运动模式可选,每一项运动模式都可以设定各种指标,如果不想对自己那么严苛,直接点击 " 自由训练 " 就可以自动跟踪监测你的运动状况,达成目标后会有奖励。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让人下班后能够干劲儿十足的冲上跑步机跑上个把小时,只为画满一个完整的圆拿一个勋章。
这个勋章系统有种回到幼儿园拿小红花的感觉,不是么?
至于心率监测之类的功能,只能说聊胜于无,配合运动一同使用效果更佳。对于有心运动的人来说,Apple Watch 显然可以锦上添花,而对于懒人上身的人(如我)来说,真的是看到提醒也不动如山,最多内心小小的煎熬一下就算了。
『 智能手表为何存在?它是与手机共存的私人助手 』
在这近一周的时间,除了回家后会摘下外,Apple Watch 几乎就是不离身的存在。但事实上,我从来没指望 Apple Watch 能替代我的 iPhone ,归根结底,如今它能做的,只是 iPhone 一次补充和延伸而已。
我们的智能手机正朝着高度计算化设备的道路演变,最终也许会成为远超 PC 的存在,站在我们生活中的最中央位置,处理着近乎爆炸的繁杂数据。不管是在户外还是在室内,我们都习惯无时无刻地盯着手机,生怕错过某些重要的信息,哪怕仅仅是无意义的滑动解锁操作,多少还是能让我们的内心获得一丝慰藉。
但没人希望被手机束缚,永远当一个低头族。
或许,智能手表本就不应该像手机一样,去承载以及处理如此之多的消费内容,那是手机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智能手表应该要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
" 助手 " 和 " 管家 ",似乎是最好的答案。
智能手表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手机应该与它共存,且并行不悖。它是目前最贴合人体的电子设备,时刻存在却又悄无声息,这种特质让它未来在助手和管家的角色上能够游刃有余,也比手机更适合成为承载智能助手的载体。
我们希望,智能手表可以过滤掉那些糟糕的内容,直观的呈现所有真正我们关心的信息,告诉你今天的天气、城市交通;告诉你这附近有什么好吃的;提醒你什么时候要去运动;列出你下一个航班、下一个约会、以及你的下一个待办事项……当我们收到通知的时候,只需要简单扫一眼手表,就能立即判断是需要马上掏出手机来处理,还是继续做手头上的事情。在这期间,你压根不用看一眼 iPhone。
回到苹果设计 Apple Watch 原型的初衷,它所希望是去做一款不抢占注意力,且又能对信息二次整理的设备 —— 谷歌 Google Now,苹果 Siri,微软 Cortana,它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进化中。
但现实是,我在使用 Apple Watch 能切身感受到,它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些遥远。那些它还做得不够好的事情,多少和技术发展的局限有关 —— 它的体积局限了它的电池续航,Siri 语音更多地是被动式的交互,而那个不断出现让人心碎的转圈圈载入画面,我想真的只能归咎于那颗还不够强劲的处理器核心。
我们需要更全面的数据管理能力,需要更智能的交互方式,需要更全面的语义分析,也需要更强的核心硬件。这不仅是苹果的瓶颈,更像是人类所希望触及到的新维度。
是的,几乎和所有的智能手表的一样,Apple Watch 还不够好。它是一款极具潜力而又有野心的设备,但它的表现还不那么 " 智能 ";它更像是苹果为我们这些狂热科技爱好者们所准备的尝鲜产品,却还不足以让广大普通用户来为其买单。它依赖着口袋里的手机,不能独当一面,但却又以自己的独一无二,勾勒出了诸多可能。
好在我们还有着足够的时间去等待,更好的一定会到来。
推荐经销商